"宝宝又咳嗽了,是不是感冒了?"李女士一边哄着发烧的宝宝,一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求助消息。三天后,宝宝被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住进了儿科病房。"谁能想到,只是流了两天鼻涕,就发展成这么严重?"。
最近重庆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已有不少宝宝"中招"呼吸道合胞病毒。而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种病毒正在悄悄威胁着全国每个家庭的宝宝。
别被名字吓住!合胞病毒不是"感冒病毒",而是"婴儿杀手"
很多人以为合胞病毒就是普通感冒,但事实远非如此。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专门"欺负"婴幼儿的病毒,它最早于1956年被发现,因在细胞培养中会导致相邻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而得名。
为什么它专挑宝宝下手?
因为宝宝的气道太"娇嫩"了!婴幼儿的气道比成人细1/3,一旦感染RSV,很容易被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更可怕的是,6个月以下婴儿感染后,约40%会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需要住院治疗。
你家宝宝可能已经中招了,只是没发现!
RSV感染初期症状和普通感冒相似:
1. 轻微鼻塞、流涕
2. 咳嗽、声音嘶哑
3. 低烧
但区别在于:RSV引起的咳嗽往往更频繁、更剧烈,且会持续更久。当宝宝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即警惕:
✓ 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60次)
✓ 嘴唇发紫
✓ 吃奶时明显费力
✓ 持续高烧不退
最危险的是:这些症状往往在夜间加重! 一位儿科医生告诉我:"我见过太多家长,因为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等到宝宝呼吸困难才送医,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合胞病毒"藏"在你家的每个角落
RSV的"生存能力"很强,但对消毒剂很"怕":
1. 在55℃高温下加热30分钟就能灭活
2. 在硬质物体表面(如玩具、门把手)可存活数小时
3. 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杀灭
这意味着,宝宝玩过的玩具、摸过的门把手、甚至你手上的病毒,都可能成为感染源。更可怕的是,RSV在空气中可存活数小时,所以当家里有人咳嗽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合胞病毒,3个关键动作比打疫苗还管用!
1. "手"是第一道防线
婴幼儿最常通过手接触病毒再摸口鼻感染。所以,每接触公共物品后,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家长也要注意:咳嗽时用纸巾遮口鼻,避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2. "环境"要常消毒
用0.1%的次氯酸钠溶液(84稀释液)或70%酒精擦拭玩具、桌椅等常接触物品。特别注意:宝宝的奶瓶、奶嘴要每天消毒,避免病毒通过奶瓶传播。
3. "母乳"是最好的保护
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的宝宝,RSV感染率降低30%。母乳中的抗体能帮助宝宝建立免疫防线,这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
高危宝宝,更要特别注意!
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免疫缺陷的宝宝,感染RSV后风险更高。这类宝宝家长要格外小心:
1. 避免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2. 病毒高发季节(冬春)尽量减少外出
3. 家人如有感冒症状,尽量避免接触宝宝
诊断与治疗:没有特效药的攻坚战
诊断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鼻咽拭子检测病毒的抗原或核酸,快速且准确。
治疗现状: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特效抗RSV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1. 轻症患者:居家护理,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缓解鼻塞,必要时使用退热药
2. 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给予氧疗、雾化吸入、必要时机械通气
3. 重要提醒: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否则不应使用抗生素。
家长必读: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1. 呼吸急促或困难
2. 口唇或面色发紫
3. 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
4. 拒绝饮水或吃奶
5. 尿量明显减少(如婴儿连续4小时无尿)
6. 高热持续不退
7. 呼吸暂停
切记:对于3个月以下婴儿,一旦出现发热(腋温>38℃),应立即就医!
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实则是威胁儿童健康的“头号通缉犯”。它擅长伪装,行动迅速,专攻弱者。作为家长,了解它、识别它、预防它,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发布于: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