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带来的亏损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思考·快与慢》第二十三章讲的是“内部意见和外部意见”,另外,还从这个问题引申出了“规划谬误”,也就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过于乐观。

在章节的开始,卡尼曼先生讲述了他早年的一个故事,他搭建了团队想要写一本教材,并在某次周五的周会上让大家估算下完成时间,结果团队成员的估算值在两年左右。

接着,卡尼曼先生问项目组中的课程编制专家,也是当时希伯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希莫先生,像他打听类似项目的耗时,希莫先生想了想,给到的回复是成功率是40%,成功的项目至少耗费七年,最多达到的十年时间。

卡尼曼先生对此感到震惊,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改变之前的乐观预期,即便希莫先生也是如此。最后这本教材花了八年时间才完成,并且从未被使用过。

这一次经历引发了卡尼曼先生的持续思考,对于项目完成的乐观预期可能原因包括:一是“根据眼前信息进行预测”,前几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二是在估算的时候,对项目的投入出于最高点;三则是没有考虑到一些未知因素,个人问题和环境问题等都会导致项目延期。

当然,卡尼曼先生还思考着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包括他自己在内,项目组对于寻求外部意见的行为都感到很诧异,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二是为什么有希莫先生提供的信息,依然会被忽略呢?

这对应着两个命题:1)“了解个别案例的人,很少会认为他们有了解同类案例的必要”;2)“统计学信息与某个人对案例的印象相冲突时候,这些案例总会被舍弃,在跟内部意见竞争中,外部意见没有取胜机会”。

另外,对于外部统计信息的偏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案例独特性的强调,律师会认为每个案件是独特的,而不会去思考整体来看,取胜有某种概率规律;医生会认为每个手术是独特的,也不会考虑整体上的概率性。

就像在股市上,即便我们深知90%以上的散户是亏损,也仍然控制不了自己去认为自己便是那幸运的少数人,这就是“乐观主义”带来的亏损场景。对于个股来讲,经常会出现凭借乐观预期进行的买卖行为。当然,结果如何与我们对自己的想象是没有关系的,没有意识到统计学的规律,并不会代表着这条规律不生效(比如80%的人都是80%的人)

对于任何对于未来的乐观规划和预期,都有保持谨慎的必要性,偏移现实的规划,其特点就在于对资源的浪费,卡尼曼的团队花了八年时间编写教材;而很多个人投资者则因为乐观预期在市场上承受资金的亏损。

作为一项人性规律,其特点就在于会在我们认识不到的时候发生作用,即便是现在知道卡尼曼先生说陈述的这些个的事实,在实践中要去规避依然具有很大的难度。

如果用心学的角度来思考,忽略同类案例,或者忽略统计信息,可以说是人欲在发挥作用,这个内部意见就体现着“人欲”,可能是因为主观上做什么事情,然后对于任何会证明这个事情不值得做的证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是体现了一种认知上的扭曲,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对应的认知所造成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展出的部分文物
下一篇:婚礼前夕,“95后”小夫妻决定:不要“三金”和钻石,要石头……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