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强国
最近,初三学生“阿好好好”的朗读短视频在网上热度颇高。不少网友夸赞这个“小孩姐”:“直接把课文读活了”“第一次用‘语文’形容一个人”。
这份对文字的灵气与感悟,得益于她在亲子阅读中一本本书籍里浸润出的深厚底蕴。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阅读启蒙,从不是知识囤积的竞赛,而是一场守护心灵舒展的旅程。
亲子阅读作为全民阅读的基础工程,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少家庭也出现了诸多误区——
某些家庭流于形式,忽视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导致阅读陪伴和引导缺失;部分家长存在价值误区,将成人世界中的压力过多投射到了家庭教育中——过度追求识字量、背诵古诗篇数、英文词汇量等量化指标,将阅读启蒙与应试画等号,忽视了更重要的德育、美育作用。
阅读对人格的塑造,如同春雨浸润麦田。过度追求“拔节速度”,只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功利与短视不仅消解了《草房子》里的人性光辉、《哈利波特》中的勇气哲学,更让孩子在过早的知识灌输中毁掉了兴趣与热爱。灿烂了现在,却透支了未来。
不妨来看看“阿好好好”家的做法。从她小学起,父母就引导她看有故事情节的书。对“阿好好好”感兴趣的作家,母女俩各读一本、分头批注、交叉讨论。这种平等的共读姿态,在润物细无声中浇灌出了书香家庭之花。
这样的成功案例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科学的亲子阅读理念正在社会层面得到推广。2016年至2024年4月,全国各级妇联已组织开展105万场亲子阅读主题活动,吸引了3亿多家长和儿童积极参与。2016年开始启动的面向0—6岁孩子的“阅芽计划”,由多地妇联联合公益基金会发起,已累计发放超29万个“阅芽包”,为亲子阅读提供科学指引。
书籍是通向人生的桥梁,亲子阅读则是引领孩子走上这一桥梁的醒目路标。在这个知识焦虑蔓延的时代,亲子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守护成长的生命节律。
当家长放下“起跑线”执念,与孩子共读时专注的眼神、讨论感受时迸发的想象——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储备最珍贵的“精神资本”。那些在文字中浸润的情感共鸣、思辨能力与价值判断,终将在某个未知的人生节点,成为支撑他们穿越风雨的力量。
无用即是大用。阅读如同一场不赶路的旅行,不必追逐终点。那些书香中的慢时光,终将化作孩子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这或许就是阅读馈赠给成长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