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印两国防长在出席第12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期间签署了第三个10年期《美印防务框架协议》,尽管该协议是对2005年、2015年防务协议的延续,但已呈现从“量变”向“质变”的发展特征,特别是在情报、装备和军演三大领域均有更深入的合作。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表示:“这是我们日益迈向战略趋同的信号,将开启伙伴关系的新十年”。美国国防部长(“战争部长”)赫格塞思更是直言不讳地在社交平台写道:“我们的国防关系从未如此牢固。”
2025年2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与到访的印度总理莫迪在华盛顿白宫出席联合记者会 胡友松摄/本刊
情报合作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升维
以往,美印军事情报合作通常以传统人力情报合作为主展开,且主要集中在陆上作战域。2020年10月,美印签署《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允许印度获取美国高精度卫星影像、地形数据以及GPS军用码,标志着两国在军事情报合作共享上迈出关键一步,由此带动了双方军事情报合作进一步升维拓展到网络、电磁、认知等新作战域。
近年来,美印网络威胁情报共享走出了松散协调模式,向更具约束力的机制化方向迈进。双方通过“美印网络安全联合工作组”建立了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明确网络情报共享包括恶意软件样本、攻击指标、威胁行为体画像等核心内容。2024年启动的“美印网络安全倡议”,则进一步将网络空间情报合作延伸至侦察能力建设层面,印度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In)与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之间建立了威胁情报自动化共享平台,美向印提供网络威胁猎捕工具包,而印则向美方反馈源自南亚地区的网络活动数据与趋势。
《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的签署,推动了美印电磁信号情报的合作共享,印度海军可获得美国海洋监测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获取的电磁信号情报,追踪第三国海军舰艇在印度洋的活动轨迹。此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确立了四国海军情报部门每周举行“印度洋态势同步会”视频会议机制,使得印度西部海军司令部可直接调阅美军迪戈加西亚基地雷达原始回波数据。从“马拉巴尔”等多国海军演习情况看,参演各方通过数据链来共享雷达、声呐等信号情报,可实现海洋战场态势的共同感知。2024年的“海上卫士”演习中,美印双方还首次引入“联合海上情报图景”模式,印美海岸警卫队不仅能实时共享自动识别系统(AIS)和沿海雷达的数据,对可疑舰船的识别时间也从4小时大幅压缩至45分钟。
现代战争的混合作战特点决定了认知域已成为重要作战域。2023年美印签署“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并在该框架下启动了“信息完整性联合研究计划”,旨在识别和对抗虚假信息运动。该项目由印度国防部下属的国防心理战局与美国国务院全球参与中心共同管理,主要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技术来监测社交媒体上的“不真实”言行。2024年印度大选期间,“信息完整性联合研究计划”的相关系统检测到来自印境外IP集群的虚假信息浪潮;美方随即展开溯源分析,快速找到了相关账号与已知行为体的关联,印方据此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删除了2300条相关内容。
美印防务情报在合作领域升维拓展的基础上,可能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形成协议化、制度化、多边嵌套的军事情报合作复合体系,同时,通过积极引入AI、量子技术等加速侦察情报流程,这些将为双方在未来作战中联合侦察、联动处理情报、广泛共享情报奠定基础。
装备合作从成品出口向技术转让突破
从印度独立到2010年,美印双方在装备领域少有合作。但自2010年以来,双方成品武器装备贸易大幅增加,美对印武器出口额在随后十年间增长了约380%。2017年以来,美印在地缘战略上日益靠拢,印度国防自主战略与美国提升印太伙伴装备现代化水平的策略精准耦合,推动了双方武器装备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美国一向严格管制的装备技术转让也向印度“敞开大门”。
2012年,美印首次签订“防务技术与贸易倡议”(DTTI),为美向印技术转让提供了法规依据,由此开启了美防务技术转让的先河,但范围有限。近年来,美向印技术转让范围迅速扩大,已从早期单一作战域扩展至陆、海、空多个作战域,涵盖航空、舰船、无人机及指挥系统等多个方面。陆军装备方面,2023年11月,美印在外长、防长“2+2”对话中宣布将联合生产“斯特赖克”装甲车,型号包括M1126等基础型号及后续可能发展的防空、反坦克变型车,印度计划采购约530辆,先通过对外军购引进整车,随后在印本土开展联合生产并开发衍生车型。空军装备方面,2023年6月莫迪访美期间,双方确认印将采购31架MQ-9B无人机,由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生产,并在印度建立部件生产线。海军装备方面,2023年美国国务院批准向印度出售6架P-8I反潜巡逻机及相关设备,由波音公司生产,并计划在印度建立部件生产线。
美对印防务技术转让扩围的同时,允许转让的技术也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深度显著增加。2023年6月,美国通用电气(GE)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印本土联合生产F414-INS6涡扇发动机,用于印度国产“光辉”Mk 2战斗机。该合作涉及约10亿美元的投资,技术转让比例高达80%,涵盖风扇、低压压气机、涡轮等部件的制造许可。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允许向非盟国大规模转移航空发动机技术。目前,HAL已在班加罗尔选址建设新工厂,预计两年内实现投产。
为提升盟友伙伴的作战能力,美方注重按“满足作战需求-提升互操作性-促进本土产业”三阶段目标来统筹技术转让布局。针对印军武器装备优缺点,围绕提升海、空、陆三军关键作战能力,根据实战需求对所需转让的防务技术进行精准匹配。陆上作战方面,美国向印度出售C-130J、MQ-9无人机及其传感器系统并授权印度在本土组装生产,将直接提升印度地面部队的快速投送、无人打击效率。海上作战方面,美已批准向印出口电磁弹射器,将协助印发展核动力反应堆等。空中作战方面,美已批准向印出口F-35隐形战斗机,并允许转让部分关键软件与维护技术(发动机、雷达等除外),其中转让的F-414发动机技术,将帮助印度空军实现远程监视、快速投送和舰载动力本土化,提升印空军的“制海-制空”作战能力。
2025年2月12 日,在印度班加罗尔耶拉汉卡空军基地举行的第15届印度航展上,美国空军F-35战机做飞行展示 新华社/法新
今后一个时期,美印防务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让可能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不排除在印度相对薄弱的人工智能技术、无人作战装备、防空反导体系等领域进行技术转移。
联合演训从象征性向实战性演进
美印联合训练与演习已不再是两国防务合作的象征性符号,而是已向更多空间、更深目的、更为敏感的实战化训练演习转变。
美印开展的单军种演训突出互操作性,力求为联军作战打下基础。2024年9月,双方在拉贾斯坦邦举行第20届“尤德·阿比亚斯”陆军演习,参演兵力各约600人,首次同时开展指挥所推演与野外实兵演练,重点提升半沙漠条件下的步兵协同、火力协调与维和行动能力。同期,美印空军“对抗印度-2024”在西孟加拉邦举行,美军出动B-1B轰炸机、F-15战机与印度“阵风”、苏-30MKI等机型进行空战、对地打击等高强度课目训练,规模创历届之最。
此外,美印多军种联合演训逐步向太空、网络、电磁等多域空间延伸,并借助先进技术实现全域联动。2024年6月,美军在“勇敢之盾-2024”多域联合演习中首次集成高空科学气球系统,用于提升印太地区的海上态势感知能力,该平台可搭载电磁频谱传感器与无线电联网设备,为联合部队提供跨域情报支持。与此同时,美印通过“虚拟旗”等分布式模拟演习,在虚拟战区环境中演练陆海空天网协同,以提升应对现代复合威胁的联合规划与指挥能力。这些动向标志着美印训练已从单一军种对抗转向全域融合。
近年来,美印特种部队联演频次与内容显著升级,突出高敏感地域的联合行动能力。2024年11月,第15届“霹雳”特种部队演习在美国爱达荷州奥查德战斗训练中心举行,美印各派45名特战队员,聚焦沙漠/半沙漠环境中的远程精确打击、空中作战控制、渗透撤离等课目。此外,两国特种部队还举行过“瓦杰拉·普拉哈尔”联演,重点演练高原突击、侦察与渗透行动。这类演习不仅为提升两国特战分队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协同效率,也是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积累联合作战经验。
双方特种力量围绕敏感地区的针对性联训,既有战术层面的考量,更是为在战略层面服务美国的所谓“印太战略”。应重视的是,美印特种作战力量的联训课题背景还会进一步向局部热点地区聚焦,且以第三国为预定作战对象的联合训练演习可能会更加频繁也更趋深入。
(姚蓝系陆军指挥学院硕士研究生;俞俊系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