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跨国情谊历久弥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国“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代表乔治·雷特拉斯(右)向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赠送杜立特行动训练胶片。乔治·雷特拉斯供图

在江西上饶被营救的14号机领航员詹姆斯·马西亚的儿子托马斯,以父亲的经历画的一幅水彩画《父亲和营救他的广丰村民》。杜立特行动研究专家罗时平供图

八十三年的跨国情谊历久弥新

04:49

编者的话

这是一场二战史上罕见的救援奇迹,也是一曲关于勇气与信念的人性赞歌。

一群年轻的美军飞行员,怀抱视死如归的决绝,驾机穿越硝烟,飞赴未知的战场——他们,是英雄。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无数普通的农民、渔民、工人、小贩挺身而出,在日寇追捕的阴影下冒死相救——他们,也是英雄。

战火无情,却无法掩盖人性的光芒——那在共迎危难中迸发的勇气、牺牲与坚守,照亮了至暗时刻。

山河为证,岁月为铭。一场场跨越时空的致敬,一次次饱含深情的重逢,一代代薪火相传的记忆……曾经并肩抗击法西斯的中美人民,在和平的道路上不断携手前行。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独为缅怀过去,更是为了让民间友好生生不息,让这份以生命铸就的情谊,穿越风雨,烛照未来的每一个黎明。

寻找“杜立特”——

“银杯”无言,辉映中美共铸的人性光芒

▶《寻找“杜立特”》近日在中国浙江衢州首演,引发人们对二战硝烟中那段历史的追忆

▶美国空军博物馆有一面“银杯墙”,80樽银质高脚杯象征着80位老兵的无声致敬

▶“我的很多记忆早已模糊,但中国人救我的那一幕,我一直记得。我永远感激你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杜立特行动最后一位离世的美军飞行员理查德·科尔曾动情地说

初冬的暖阳轻抚衢州大地,历史的回音在舞台上徐徐展开。11月15日,话剧《寻找“杜立特”》于此首演,再现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惊心动魄,铭刻下中美人民在战火中用生命缔结的不朽情谊。

大洋彼岸,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的美国空军博物馆内,一面呈“W”形排列的“银杯墙”静默伫立。80樽银质高脚杯,宛如80位老兵整齐列队,向跨越山海的感恩与信义无声致敬。

时间回溯至1942年4月18日。彼时,世界深陷法西斯战争的阴霾,珍珠港遭袭后,太平洋战场局势胶着。为重振盟军士气,美国策划了一场大胆突袭——由詹姆斯·杜立特中校率队,驾驶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腾空而起,直扑日本本土。

这场被后人称为“东京上空30秒”的轰炸,击中东京、横滨等城市数十个目标,虽然军事成果有限,却彻底打破了日本本土“绝对安全”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球反法西斯力量,并为后续中途岛战役的战略转折埋下伏笔。

然而,空袭任务完成后,因返航途中燃油耗尽等问题,杜立特行动队员们在中国上空跳伞。衢州等地的百姓冒死救援、秘密掩护和转移这些素不相识的异国战士。64名被中国军民营救的美国飞行员,背后是25万中国人在日军疯狂报复中罹难的惨痛代价。

为了缅怀飞行勇士、铭记中美人民这段生死情义,二战结束后,幸存的45位美军飞行员成立“杜立特东京轰炸机队协会”,每年都举办纪念活动。他们的后人也多次访华“寻亲”,邀请当年中国救助者及后代赴美聚会,用实际行动延续这份跨国友谊。

协会每年聚会时,尚在世的老兵们围坐一圈,手中紧握刻有自己名字的银杯,齐声念出80位战友的姓名。每念到一位已故同伴,便举杯致敬。

这80只银杯,原属参与杜立特行动的飞行员,如今静静陈列于美国空军博物馆——生者之杯杯口朝上,象征生命的延续;逝者之杯则倒扣其上,凝固着永恒的纪念。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往昔壮举的深切缅怀,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2019年4月9日,最后一位在世的杜立特行动飞行员——103岁的理查德·科尔安然离世。随着他的逝去,博物馆中80只银杯的最后一樽也缓缓翻转,无声扣置,为一段跨越世纪的传奇画上庄重句点。

银杯静默,却承载着永不褪色的记忆:战火中的生死救援、中国百姓的无畏庇护,以及一份用生命铭刻的感恩。科尔晚年曾深情回忆:“我的很多记忆早已模糊,但中国人救我的那一幕,我一直记得。我永远感激你们,伟大的中国人民。”

恰在那一天,时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正在参访美国空军博物馆。他与馆长蒂洛森并肩站于“银杯墙”前,共同追忆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携手相助的峥嵘岁月。“这里不仅是美国空军的荣耀殿堂,更是中美人民共同书写人性光辉的历史见证。”黄屏表示,“愿这份以鲜血淬炼的友谊,穿越时空,持续照亮两国人民的心灵之路。”

中国军民舍命相救——

若无壮举,空袭行动何以完篇

▶“我不断想起那些勇敢、坚韧、忠实的中国男女,他们将我们救起,照顾我们,帮助我们逃走。我不知道在他们被日本人拖去杀戮时是否会想,他们救起的那些人中,有人会回去一遍又一遍地轰炸日本。希望这能给他们一丝慰藉。”

——7号机机长泰德·劳森撰写的《东京上空30秒》一书中说

▶“这些人极端贫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出卖我们去换取巨大的好处,但显然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他们对我们的责任感和对日本军人的仇恨,足以保证他们不会那么做。”

——被村民藏进一个道观洞穴的15号机投弹手托马斯·怀特在日记中写道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的一次救援奇迹。

1942年4月18日夜,中国东南方大雨滂沱。完成轰炸任务后的杜立特行动机队,飞往中国浙江境内的预定降落机场。由于种种原因,机队在浙皖闽赣边界地区迫降,1架飞机迫降苏联。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群普通的中国人。

浙江衢州江山市的村民廖明发,如今虽已90岁高龄,仍清楚地记得83年前的那个上午:那天,父亲廖诗原带着兄弟,用竹躺椅把一个浑身带伤的“怪人”抬回家中。“我爸上山挖草药敷在他的伤口上,母亲拿出了家里仅有的鸡蛋,为他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被救的人是3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在跳伞时撞伤了左腿。几天后,廖诗原和村民用轿子抬着他,经过近一天跋涉,送到目的地。

5号机副驾驶员罗德尼·罗斯·维尔德跳伞后,降落在衢州一个山坡上。他喝光了随身携带的小瓶威士忌酒暖身,把自己裹在降落伞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他在附近村民帮助下,一路辗转,成功与部分获救飞行员会合。

在救助过程中,一些村民遭到了日军折磨。为躲避日军搜捕,15号机投弹手托马斯·怀特、机枪手爱德华·塞勒等被村民藏进一个道观洞穴。怀特回忆,他们听到外面的呼喊声、尖叫声和步枪枪托击打身体的声音,那是日本军人在审问、殴打村民。

怀特在日记中写道:“这些人极端贫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出卖我们去换取巨大的好处,但显然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他们对我们的责任感和对日本军人的仇恨,足以保证他们不会那么做。”

7号机机长泰德·劳森回国后撰写了《东京上空30秒》一书。他说:“我不断想起那些勇敢、坚韧、忠实的中国男女,他们将我们救起,照顾我们,帮助我们逃走。我不知道在他们被日本人拖去杀戮时是否会想,他们救起的那些人中,有人会回去一遍又一遍地轰炸日本。希望这能给他们一丝慰藉。”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美军共75名飞行员,除3名丧生、8名被日军捕俘外,其余64名都被中国军民救助。

最近,一本讲述中国军民营救故事的书籍《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出版。作者周立文说,通过这场大营救,更多美国人民重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正如13号机领航员克莱顿·坎贝尔后来这样评价:“日本军人会杀掉每一个营救、帮助过杜立特突袭队员的人,但中国人很勇敢地帮助我们逃离了危险。他们也是二战中的英雄!”

让历史照亮未来——

血火淬炼的中美情谊,世代传承不息

▶35年前,美方将一块44位获救飞行员签名、刻有“多谢”二字的铜牌赠予中国衢州

▶1年前,救助者后人廖明发将老宅修葺后的钥匙,交到受助飞行员后人苏珊手中:“我家就是你家,欢迎随时回家。”

▶7个月前,美国“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代表、祖父曾在杜立特行动中担负炸弹装载任务的乔治·雷特拉斯来到衢州:“我们怀着共同的敬意,缅怀在人类历史至暗时刻铸就的深厚情谊。”

83年过去,浙江衢州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里,泛黄的照片、手写的感谢信、门板抬伤员的复原场景,无声讲述着那段以命换命的情谊。

2018年10月,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正式开馆,24位突袭者子女从美国各地赶来,行走在父辈曾被救援的土地上,他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与致敬。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友谊传承。多年来,杜立特行动飞行员及其后代多次重返中国,寻访故地、寻找恩人。

2018年,获救飞行员后代苏珊·奥祖克,循着父亲查尔斯·奥祖克的足迹,来到了浙江衢州江山市的小南坑自然村。当年她的父亲正是在这里被村民廖诗原救回家中悉心照料。望着因岁月洗礼而凋敝的廖家老宅,苏珊深受触动,决定捐资修缮。6年后,廖诗原之子廖明发将老宅的铜钥匙交到苏珊手中,并坚定地说“我家就是你家,欢迎随时回家”。

这样动人的故事,为中美人民更深层次的友谊与合作埋下了种子。

早在1990年,美国杜立特航空考察团访问衢州,团长布莱恩·穆恩将一块镌刻着“多谢”二字、并有44位获救飞行员签名的铜牌赠予衢州市政府。4年后,在杜立特突袭者协会的牵线下,衢州市与飞行员杰克·西蒙斯等人的家乡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

2025年4月,“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在衢州举行。“我们汇聚于此,不仅是为纪念那场从‘大黄蜂号’甲板上发起的壮烈空袭,更是要共同参与一场文化对话。”美国“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代表乔治·雷特拉斯在活动现场说。他的祖父曾参与杜立特行动的炸弹装载任务,此次衢州之行让他深受触动,长期从事电影制作的他正筹备一部以杜立特行动为背景的电影,希望探索“信任和人性如何超越语言和国界”。

2025年9月3日,美国夫妇威廉·罗斯·康特伯格和特雷西·戴安·康特伯格,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礼。康特伯格的外公罗德尼·罗斯·维尔德,正是5号机的副驾驶员。观礼台上,救援者后代与被救者后代相邻而坐,共同分享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荣光。

“希望让世界看见,所有人可以携手共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特雷西·戴安·康特伯格说,作为历史教师,她计划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故事编写进教材。

历史的回响,也通过艺术与教育在年轻一代中产生共鸣。在衢州第二中学,一棵于2015年种下的“友谊树”已枝繁叶茂。树旁石碑上,“续‘杜立特突袭’传奇,谱中美友谊新篇章”的寄语熠熠生辉。自2016年起,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在该校设立奖学金,并围绕杜立特行动组织英文征文比赛。青春的笔触已在历史的卷轴上书写新的篇章,血火淬炼的中美情谊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李晓宏 彭训文 李嘉宝 王慧琼)

策划:李晓宏

责编:彭训文李嘉宝王慧琼陈子涵

上一篇:幸福高地 逐梦空天丨一起解锁“航空航天”版竞技体育
下一篇:【强工业·固基本】“江门制造”驶向深蓝 !4天内江门航通2艘船舶成功下水,1艘船舶开工建造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