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全球算力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
根据行业数据,当前全球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3%以上。而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当全球算力需求快速增长之时,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经济性,成了当前热议的话题。
今年7、8月,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连续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其中,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加。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也同比显著增长。
无论是算力还是新能源汽车,都展现出对电力的巨大需求。那么,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的电力系统能否扛住冲击?
一、制造业驱动电力需求增长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能源策工作室采访时,厦门大学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中国月度社会用电量突破一万亿千瓦时是必然事件。
“它(社会用电量)本来跟经济发展,跟我们制造业是息息相关的。与此同时,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电量也会提高。”林伯强表示,当前我国电力需求结构中,来自工业、制造业的用电需求特别大。“目前数据中心肯定是带来用电影响,但目前也没有那么大。”
不过,林伯强也认为,未来算力用电需求的冲击会逐渐体现。
二、五年之内,冲击将是确定的
在林伯强看来,目前业内对于算力的用电需求预测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五年之内,由人工智能等掀起的用电需求激增将会对电力产生较大冲击。
“有预测说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用电占比将达到11%至17%,这是很大的数字。因为我国目前全社会居民用电的占比平均下来也就15%。”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能源策工作室指出,如果时限拉长,这个冲击就不会特别明显,但是“四、五年时间算力对于电力的需求集中性涌进来,这就会成为挑战。”
三、要建立相匹配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
当全社会用电量持续攀升之时,我国也在持续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以满足用电需求的增长。林伯强认为,当前我国并不用担心“电力慌”。煤电等电源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都在增强我国的电力供给能力。
不过,随着我国电力供给结构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未来几年,特别是“十五五”期间,建设新的电力基础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提升快速,但它们是不稳定的电源。所以,‘十五五’期间,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匹配的能源基础设施将成为一个核心工作。”林伯强表示。
四、如何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那么,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该如何建设?林伯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煤电在“十五五”期间作为发电的基本盘需要继续推进低碳化、清洁化和灵活化改造,来补充风电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
第二,充电桩将为成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是基于新能源汽车存量的扩充以及渗透率的提升,充电桩可以与电网进行互动,形成一个巨大的储能网络系统。
第三,储能规模需要继续扩大。林伯强建议国家可以从战略、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来推进电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建设。
(视频剪辑:曹恩惠、杨慧嫦 海报设计:郑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