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栋梁之材 筑创新高地——西南交大以人才科技“双引擎”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当高铁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驰骋大地,当川藏铁路的隧道穿山越岭稳步掘进,当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的设想逐步照进现实……每一次跨越,都书写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从追赶到领跑的传奇。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壮阔征程中,西南交通大学(简称西南交大)始终是最坚定的同行者,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22年9月,交通运输部批复《交通强国建设西南交通大学试点实施方案》,同意西南交大开展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两项试点任务。3年来,西南交大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将试点构想转化为生动实践,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交大力量。

自主培养 锻造行业尖兵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作为我国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摇篮”,西南交大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办学基因,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科技发展和基础学科前沿,构建起一套彰显轨道交通特色、多层次、分类别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无数怀揣交通报国梦想的学子,在这里成长为可担大任的拔尖人才。

走进西南交大的校园,分类分层次育人的理念随处可见。茅以升班、詹天佑班里,学校构建的卓越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精准锻造一批批未来的工程精英;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的教室里,师生们围绕城市轨道与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展开热烈讨论,种下一颗颗引领未来交通发展的创新种子;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的实训室里,学子们操作着与产业一线同步的设备,锤炼工程实践能力;利兹学院、天佑铁道学院的国际化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借助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稳步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程创新人才。

为厚植人才培养沃土,西南交大在内涵建设上持续发力。本科教育方面,学校以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为引领,持续强化轨道交通优势专业体系建设;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千门计划”,建设思政引领的“高铁中国”特色课程集群;推进轨道交通“三纵三横”教材建设行动,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衔接贯通的轨道交通特色教材体系;构建虚实结合、内外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引领实验教学模式变革。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位点布局;聚焦分类培养,优化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抓手,破界立新,构建轨道交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交大模式”。

今年7月,西南交大成立本科生院,又一次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学校持续打造本科人才培养特区,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开展“卓越工程人才+尖峰领航人才+未来技术人才”三大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打造基础课程学习与能力测试中心集群、实验教学平台集群和校外实践基地集群,为学校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战略性支撑;持续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识教育中心建设,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构建人才培养精准服务体系;完善涵盖招生、运行、建设、实践、教发、质保“六位一体”功能板块,打破资源壁垒,构建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让人才自主培养的道路越走越宽。

为持续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西南交大于今年3月发布《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未来,学校将着力实施学位点提质升级、生源选拔优源、培养体系提质、授位质量保障、导师能力提升五大行动计划,重点突破基础拔尖人才、工程拔尖人才、拔尖创业人才本研贯通培养,通过42项重点举措,打造优质、高效、开放的一流研究生教育。

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同时,西南交大还将优质教育资源化作“春雨”,滋润更多渴望知识的心田。“慕课西部行”计划中,学校与西藏大学、新疆工程学院共建“专业课程群异地同步课堂”,让西部学子通过屏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2020年以来,三校共联合打造10门课程,惠及学生千余人次,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注脚。“慕课出海”计划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人才,通过“本研衔接、订单培养、终身学习”三种培养模式及八大轨道交通核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了来自80余个国家的5000余名轨道交通人才,教育资源辐射海内外200余所高校、10万名线上学习者,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教育走向世界。

多年深耕,西南交大交出了人才培养的亮眼成绩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6项,通过评估与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个,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74个(国家级5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7门、累计出版数字化新形态教材58种;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奖19项,3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含1支入围第四批创建示范活动);获批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成绩背后,是西南交大高质量培育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的担当,更是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持续赋能的决心。

聚力前沿 攻克技术难关

科研要盯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干,要朝着最难攻关的技术冲,这是西南交大人科研路上的“座右铭”。依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厚积淀,学校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力支持“从0到1的源头创新”“从1到0的工程技术反向创新”“从1到100的集成创新”,致力于在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等层面实现原创性突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硬核技术支撑。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目前,西南交大建有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铁路局创新平台、2个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之一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更是学校科研平台的“明星”——依托这一能模拟超高速、低气压、多模型的试验平台,可对超高速大推力直线电机牵引制动与控制技术、超高速高温超导钉扎悬浮运动稳定性与运行平稳性控制方法等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对促进真空管道超高速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带动新制式轨道交通成套技术与重大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的研发应用等具有重要作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在轨道交通基础理论方面,西南交大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成为指导铁路工程建设的“理论宝典”。

为满足我国高铁大规模建设与长期安全运营的重大需求,填补运营速度350公里每小时高速道岔的技术空白,西南交大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师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克了高速道岔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动态设计缺手段”“复杂构造激扰强”“性态演变难掌控”三方面技术难题,形成“低动力、高平稳、久服役”的350公里每小时高速铁路道岔结构及应用技术系列发明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除此之外,学校在3万吨级重载铁路和时速600千米+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等研究上的原创性突破,也推动我国在轨道交通前沿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2023年,由西南交大翟婉明院士领衔的“现代铁路动力学与运载安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获批。项目团队依托数十年的研究积累,将基础科学研究新发现与轨道交通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关键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突破,为国家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西南地区第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交通领域首个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标志着学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为快速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西南交大还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将重点研究领域分为“大建造”“大制造”“大能源”“大地学”“大信息”等十个板块,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让隧道施工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桥梁防灾减灾技术为跨海、跨江大桥筑起“安全防护墙”;学校牵头建设的我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为可控核聚变研究提供关键实验平台,有力推动交通能源网络向“低碳化、智能化、高安全”方向转型。

何川院士团队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攻克了复杂艰险山区大规模隧道群建设与运营安全世界级难题,构建了破碎岩体失稳灾变综合防控技术,为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的灾后重建作出了突出贡献;独创的隧道群与路网联动控制与应急救援技术,应用于世界上特长隧道最密集、地质条件最复杂的横断山区隧道群中,开创了世界大规模隧道群与路网协同防灾救援新模式。

矢志笃行结硕果。2000年以来,西南交大累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共19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十四五”期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累计获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700余项,并在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核心指标上收获显著成效。每一个成果、每一项荣誉,都凝结着西南交大人“啃硬骨头”的坚韧与“敢创新”的勇气。

实干赋能 服务重大工程

在西南交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师生投身国家重大工程的生动实践。从川藏铁路到京沪高铁,从成渝中线高铁到港珠澳大桥,西南交大人用技术与汗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支撑。

川藏铁路,这一被誉为“天路”的世纪工程,是对我国交通建设能力的“极限考验”。高寒、高海拔的艰险环境中,西南交大主动担当,组建川藏铁路工程博士专项班和川藏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一批批师生扎根一线,以真实工程问题为导向,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反馈,为攻克高原冻土、复杂地质、超长隧道等世界级难题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了项目建设的生力军。

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西南交大始终以技术创新扛起责任担当。学校科研团队深耕技术前沿,开创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提出列车与线路动态性能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建立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开展高速、重载铁路轨道结构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相关成果应用于京沪高铁、福厦高铁、沪昆高铁、雅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多个重点高铁线路,成为我国高铁实现技术超越并保持全球领先的关键支撑。

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后,西南交大聚焦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轨道交通安全技术,针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动力学及强度、振动与噪声、弓网关系、车体轻量化等核心问题开展攻关,持续为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面对“双碳”目标,西南交大前瞻性布局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实现新能源发电与铁路供电的深度融合,让轨道交通不仅跑得更快,还能跑得更“绿”,目前成果已在包神铁路落地。今年,学校又牵头“新一代高速列车关键部件评价及关键合金低碳技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未来,相关研究成果将应用于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研发,推动我国高铁向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西南交大还十分注重工程与综合学科的深度融合。学校科研团队聚焦地下交通工程智能建造和运维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为未来地下交通建设提供从“诞生”到“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方案;围绕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列车开展磁轨相互作用基础研究,为我国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发展及成果落地提供支撑。

此外,西南交大还将科技攻关的触角伸向信息、制造、软件、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信息领域,科研团队钻研超大宽带光电探测、高速光纤通信传感等关键技术,铺设信息传输的“超级高速公路”;机械领域,科研团队攻克原子级制造、高强韧低变形焊接技术,为高端装备制造打造精密内核;软件领域,科研团队构建产业链协同数字生态理论、研发产业链互联操作系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桥梁”;公共安全领域,科研团队聚焦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关键技术,为重大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西南交大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80余项,承担交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课题近40项,还首次成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专项产品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凸显。

从人才培养到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西南交大始终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画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交大篇章。

本版图片由 鞠红伟 摄

原标题:育栋梁之材 筑创新高地——西南交大以人才科技“双引擎”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交通报

上一篇:县中振兴:让县中“找回底气”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