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坐下谈好合作文件,转头就翻脸制裁中国企业,英国的外交操作让人有点看不懂。
9月12日,中英刚在伦敦握手言欢,签了合作备忘录,不到24小时,英方突然宣布对3家中国实体实施制裁,理由是“援助俄罗斯”。
面对这场变脸速度堪比魔术的外交操作,中方没有含糊,第一时间就下达了通牒,要求英方立刻收回成命。
别看只是几家企业的问题,背后却牵扯出中英关系的深层裂痕,也折射出西方在对俄问题上的“选择性正义”。
港口的大量汽车
中英刚握手,英国就开“黑枪”:政治投机下的双面外交
这场“制裁风波”上演得相当突然,但又并非毫无征兆。9月11日,中英第14次经贸联委会在伦敦召开,场面可以说相当“热络”。
中方代表明确表达希望扩大从英国的进口,也鼓励中国企业去英国投资。双方还签署了两份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未来合作铺了路。
英国新上任的商业贸易大臣彼得·凯尔
但转过天,英方外交部就悄悄发布了一份制裁决定文件,目标锁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企业和个人。
文件长达12页,点名了3家中国公司,理由是这几家企业涉嫌向俄罗斯提供了“关键物项”。
制裁内容的发布时间非常讲究——恰好是英国外相戴维·拉米在基辅访问期间。这位工党政府的外交掌舵人,显然是想借乌克兰战场的“道义制高点”为自己的对华强硬立场刷点政治积分。
英国首相斯塔默
只不过,这种“前一天笑脸迎人,第二天冷箭穿心”的外交手法,怎么看都像是在玩双簧。
更讽刺的是,这次制裁并没有拿出多少有说服力的证据。英方并未明确说明所谓“关键物项”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提供这些物项如何直接支援俄军的具体链条。
说白了,就是“我怀疑你,但我拿不出证据,但我就是要制裁你”。这种缺乏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不是事实基础。
中方的回应也不含糊。中国驻英国使馆第一时间发声,严正指出英方的行径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对中英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要求英方立即撤销错误决定。态度可以说是非常直接、毫不迂回。
这么一来,英国政府刚刚营造出来的“愿意与中国重启合作”的形象,瞬间破功。对外说要“解冻关系”,对内却拿中国企业当靶子,难免让人怀疑英方到底是想合作还是想找茬。
斯塔默讲话画面
资本踩刹车,市场进观望:政治操作终归害的是自己人
外交政策的混乱,最先反映在市场上。伦敦金融城的几家大银行在制裁消息一出后,立刻暂停了原计划与中方合作企业的沟通会。
不仅如此,曼彻斯特的一位华裔商人原本打算斥资2000万英镑用于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在制裁发生后也按下了暂停键。他的理由很简单,不确定英国政府接下来还会打出什么牌,先观望再说。
图为中英国旗
这类观望情绪并非孤例。中英的经贸联系虽然不像中美那么庞大,但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1000亿英镑,涵盖制造、金融、教育、汽车等多个关键领域。
这些合作本质上是市场驱动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逻辑的选择。
如果因为政治层面的突发动作,让企业对合作前景失去信心,那么最终受损的不会只是某几家中国公司,而是整个中英经济的互信基础。
尤其是在英国当前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的背景下,稳定外部投资、拓展出口市场本应是一项重要目标。
而现在,政府却亲手制造不确定性,把原本有望回暖的中英商业关系再次推入低温区。
一些保守党议员和经济界人士私下对工党政府的这波制裁操作感到困惑:既然刚刚谈好合作,为何又要冒着得罪中国的风险发动制裁?答案可能只有一个:政治投机。
中方立场清晰,警告直指根本:不是谁都能踩红线试水温
相比英国的左右摇摆,中方的回应显得更加坚定和清晰。中国驻英使馆发言人直接点明,这场制裁“缺乏国际法依据”,且“基于虚假信息和毫无根据的猜测”,不仅损害中企合法权益,更冲击了中英关系的基本政治信任。
图为英国国旗
中方并未回避涉及俄罗斯的问题,而是再次重申了自己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矛盾,从未向任何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理也非常严格。
此外,中方还明确表示,中俄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不应被“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换句话说,只要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不涉及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清单,其他国家无权干涉。
图为伦敦风景
中方这次的反应不只是“表态”,而是“下达了通牒”。外交用词中,“严正交涉”和“通牒”是非常有分量的表述,意味着中方不会容忍对本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也预示着如果英国继续推进制裁措施,中方将保留采取对等反制的权利。
这其实也是对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警示:不要以为中国会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退让。企业的利益背后,是一个国家的信誉和法律尊严。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这次的制裁还不是单独行动,而是配合美国、欧盟对俄制裁的延伸。但中方早已表明,不接受任何“胁迫外交”或“阵营对抗”的逻辑。
英国想在对俄问题上讨好盟友的同时,又保留对华合作的空间,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恐怕难以长久。
中英关系这几年本已历经波折,好不容易有了点融冰迹象,结果又被一纸制裁打回原形。英国政府的“两张脸”操作,不仅让中方感到失望,也让本国企业陷入不必要的政策风险之中。
英国这次的制裁还不是单独行动,而是配合美国、欧盟对俄制裁的延伸
中方的通牒不是喊口号,而是一次清晰信号:合作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玩双标终究会自食其果。
未来,中英关系是继续按合作轨迹前行,还是滑向对抗边缘,主动权其实掌握在英国手里。
参考资料:
英国宣布制裁三家中国实体 中使馆:坚决反对 已向英方严正交涉2025-09-12 21:32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