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几个故事。
01
三姑六婆在八卦家长里短时,别人问张大妈,你儿媳妇怎么样啊?
张大妈一脸嫌弃地说,哎哟,懒死了,天天睡懒觉,啥事儿也不做,看着就心烦。
别人又问了,那你女儿结婚后过得怎么样?
张大妈满面春风地说道,可好了,每天在家玩,家务都是婆婆做,早饭都是老公递到床上去呢,舒服得很。
同样的事情,说别人时百般嫌弃,千般厌恶。可一旦这好事轮到自己时,却是一副乐在其中的嘴脸。
他们像一群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跳梁小丑,既想享受道德审判的优越感,又不愿承担自我约束的代价损失。
于建嵘教授也讲过一件事。
一次,他去邻居家玩,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来。
一进门,老大爷就对医院破口大骂:“检查个骨质增生就要几百块,医生都是黑心烂肝的东西。”
一会,于建嵘和他儿子谈到高考,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考医学院,要当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不完。”
自己无耻,骂别人没下限。自己恶劣,骂别人心黑。
这种人就是“道德双面人”,对别人良知高要求,对自己道德没底线。
02
有一个专家说,现在的年轻人,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改变就业观念。难道大学毕业就不能做保安,保洁,跑外卖,跑滴滴了吗?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顺着问了一嘴:那您儿子大学毕业,是不是也去做保安,保洁,跑外卖,跑滴滴呢?
专家赶忙摇手说:那我哪舍得?那可是亲生的。
同样的事情,总有人喜欢高高在上说教,可真正让他俯身到低处去做时,要么不吭声,要么又是另外一种说辞。
博主@小舞在结束支教生涯,准备回归家庭。
志愿者群里有一老头在那指点,说你走了孩子怎么办,你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她说,你负责你咋不去。老头说我要带孙子。
她直接被气笑,合着天下就这老头一个人有家有口的,她义务支教了十年,还不能回家陪陪爹妈了。
自己道理一箩筐,让人吃苦可自己最吃不了苦,让人发善心可自己最没善心。
这种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指点局内人,更直白地说,他们就像一个总是挑剔饭菜咸淡却从不下厨的人。
03
一个老人上了公交车,摸摸兜,发现老年卡忘带了,就对司机说:我公交卡没带,让我上车好咯?
司机说,抱歉,按规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须投币。
几名乘客听到,顿时怒了,指责道:喂,你这人怎么这么不通情理?人家都说了忘带老年卡了,你怎么还刁难人家?
司机淡定地说:公交公司的规定,又不是我制定的。我不能违背,只能执行。你们既然这么好心肠,要不然替这位老人家把车钱付了吧。
这些乘客急忙义正词严地拒绝:凭什么让我们替他付钱?
同样一件事,只想慷他人之慨,不想委屈自己半分。
可表面多慷慨,实际就多自私。
这种人的世界里没有统一的标尺,只有双重标准的算计:喜欢让别人多付出,但自己面临同样处境时,就给你来一句凭什么。
04
为什么会说那么多故事呢?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喜欢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给别人制定规则,自己转身却把规则抛在脑后。
为别人套上道德枷锁,自己的节操却碎了一地。
对别人各种严苛要求,对自己无条件纵容。
双标的人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处处显得荒诞,事事显得滑稽。
捐款时觉得自己爱莫能助,却指责别人捐得少没良知。
请客吃饭时最喜欢斤斤计较,却怪别人不够大度。
自己感情经历丰富觉得值得夸耀,搁别人那处就是不检点。
双标的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舆论高地,因为事不关己,这时正义和善良是没成本的。
05
认同一句话:我审判自己比审判别人难多了。
如果你成功地审判了自己,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在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赫斯特因通奸被强制在胸前佩戴象征耻辱的红色 “A” 字,遭受众人的指指点点与唾弃。
她被迫站在绞刑台上接受公开审判,小镇居民对她的 “罪行” 表现出强烈谴责,将她视为道德败坏的典型。
然而,那些严苛批判赫斯特的人,自身却并非清白无瑕。迪梅斯代尔牧师,在公众面前是圣洁的象征,受人敬仰,可实际上他正是赫斯特通奸案的另一方。
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镇民,在指责赫斯特时义愤填膺,却在私下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隐藏着各种不为人知的丑事。
我们喜欢把别人放在显微镜下去细看、去找茬,却忘了自己其实也是满身脏灰。
所谓道德,从来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拿来约束自己的。
再碰到有人用圣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我们送他们六个字:真虚伪,假高尚。
06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这个故事。
战国时,孟尝君以养士闻名,门下食客数千。
孟尝君对待门客不分贵贱,门客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
有一次,孟尝君设宴与众门客共饮,席间,因灯光被遮,一位门客怀疑饭食有别,觉得孟尝君不尊重自己,因此要愤怒离去。
孟尝君亲自端饭相较,这位门客发现餐食规格是一样的。
他对孟尝君说,我以小人之心猜度君子,污人名声,有亏士道,当还公子一个公平。
说完,心怀惭愧的门客直接拔剑而自尽。
小时候,我看到这个门客的行为,一脸不可思议,内心嘀咕:这至于吗?
现在却对这位门客多了几分敬意。
门客要求孟尝君以“士”的标准对待自己,而他自己也以“士”的标准对待孟尝君。
这个世界上,一百种人,就会有一百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但无论是何种价值观,不管是对己,还是对人,都应秉持着一以贯之的认知。
这种人,不一定会让人喜欢,但绝对不会让人讨厌。
▽
什么是修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阅历的增加,我对这一句话感触越是深刻。
现在,我在指责别人之前,一定会先问问自己:这些自己做到了吗?
道德、规则不是用来要求别人,而是拿来修养自己的。
我在努力着不成为让别人讨厌的双标人。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