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反感的一种人:以圣人标准量人,用贱人标准容己

先说几个故事。

01

三姑六婆在八卦家长里短时,别人问张大妈,你儿媳妇怎么样啊?

张大妈一脸嫌弃地说,哎哟,懒死了,天天睡懒觉,啥事儿也不做,看着就心烦。

别人又问了,那你女儿结婚后过得怎么样?

张大妈满面春风地说道,可好了,每天在家玩,家务都是婆婆做,早饭都是老公递到床上去呢,舒服得很。

同样的事情,说别人时百般嫌弃,千般厌恶。可一旦这好事轮到自己时,却是一副乐在其中的嘴脸。

他们像一群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跳梁小丑,既想享受道德审判的优越感,又不愿承担自我约束的代价损失。

于建嵘教授也讲过一件事。

一次,他去邻居家玩,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来。

一进门,老大爷就对医院破口大骂:“检查个骨质增生就要几百块,医生都是黑心烂肝的东西。”

一会,于建嵘和他儿子谈到高考,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考医学院,要当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不完。”

自己无耻,骂别人没下限。自己恶劣,骂别人心黑。

这种人就是“道德双面人”,对别人良知高要求,对自己道德没底线。

02

有一个专家说,现在的年轻人,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改变就业观念。难道大学毕业就不能做保安,保洁,跑外卖,跑滴滴了吗?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顺着问了一嘴:那您儿子大学毕业,是不是也去做保安,保洁,跑外卖,跑滴滴呢?

专家赶忙摇手说:那我哪舍得?那可是亲生的。

同样的事情,总有人喜欢高高在上说教,可真正让他俯身到低处去做时,要么不吭声,要么又是另外一种说辞。

博主@小舞在结束支教生涯,准备回归家庭。

志愿者群里有一老头在那指点,说你走了孩子怎么办,你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她说,你负责你咋不去。老头说我要带孙子。

她直接被气笑,合着天下就这老头一个人有家有口的,她义务支教了十年,还不能回家陪陪爹妈了。

自己道理一箩筐,让人吃苦可自己最吃不了苦,让人发善心可自己最没善心。

这种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指点局内人,更直白地说,他们就像一个总是挑剔饭菜咸淡却从不下厨的人。

03

一个老人上了公交车,摸摸兜,发现老年卡忘带了,就对司机说:我公交卡没带,让我上车好咯?

司机说,抱歉,按规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须投币。

几名乘客听到,顿时怒了,指责道:喂,你这人怎么这么不通情理?人家都说了忘带老年卡了,你怎么还刁难人家?

司机淡定地说:公交公司的规定,又不是我制定的。我不能违背,只能执行。你们既然这么好心肠,要不然替这位老人家把车钱付了吧。

这些乘客急忙义正词严地拒绝:凭什么让我们替他付钱?

同样一件事,只想慷他人之慨,不想委屈自己半分。

可表面多慷慨,实际就多自私。

这种人的世界里没有统一的标尺,只有双重标准的算计:喜欢让别人多付出,但自己面临同样处境时,就给你来一句凭什么。

04

为什么会说那么多故事呢?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喜欢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给别人制定规则,自己转身却把规则抛在脑后。

为别人套上道德枷锁,自己的节操却碎了一地。

对别人各种严苛要求,对自己无条件纵容。

双标的人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处处显得荒诞,事事显得滑稽。

捐款时觉得自己爱莫能助,却指责别人捐得少没良知。

请客吃饭时最喜欢斤斤计较,却怪别人不够大度。

自己感情经历丰富觉得值得夸耀,搁别人那处就是不检点。

双标的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舆论高地,因为事不关己,这时正义和善良是没成本的。

05

认同一句话:我审判自己比审判别人难多了。

如果你成功地审判了自己,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在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赫斯特因通奸被强制在胸前佩戴象征耻辱的红色 “A” 字,遭受众人的指指点点与唾弃。

她被迫站在绞刑台上接受公开审判,小镇居民对她的 “罪行” 表现出强烈谴责,将她视为道德败坏的典型。

然而,那些严苛批判赫斯特的人,自身却并非清白无瑕。迪梅斯代尔牧师,在公众面前是圣洁的象征,受人敬仰,可实际上他正是赫斯特通奸案的另一方。

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镇民,在指责赫斯特时义愤填膺,却在私下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隐藏着各种不为人知的丑事。

我们喜欢把别人放在显微镜下去细看、去找茬,却忘了自己其实也是满身脏灰。

所谓道德,从来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拿来约束自己的。

再碰到有人用圣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我们送他们六个字:真虚伪,假高尚。

06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这个故事。

战国时,孟尝君以养士闻名,门下食客数千。

孟尝君对待门客不分贵贱,门客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

有一次,孟尝君设宴与众门客共饮,席间,因灯光被遮,一位门客怀疑饭食有别,觉得孟尝君不尊重自己,因此要愤怒离去。

孟尝君亲自端饭相较,这位门客发现餐食规格是一样的。

他对孟尝君说,我以小人之心猜度君子,污人名声,有亏士道,当还公子一个公平。

说完,心怀惭愧的门客直接拔剑而自尽。

小时候,我看到这个门客的行为,一脸不可思议,内心嘀咕:这至于吗?

现在却对这位门客多了几分敬意。

门客要求孟尝君以“士”的标准对待自己,而他自己也以“士”的标准对待孟尝君。

这个世界上,一百种人,就会有一百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但无论是何种价值观,不管是对己,还是对人,都应秉持着一以贯之的认知。

这种人,不一定会让人喜欢,但绝对不会让人讨厌。

什么是修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阅历的增加,我对这一句话感触越是深刻。

现在,我在指责别人之前,一定会先问问自己:这些自己做到了吗?

道德、规则不是用来要求别人,而是拿来修养自己的。

我在努力着不成为让别人讨厌的双标人。

发布于:安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