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早,北京的空气显得格外沉重。就在这一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出现在中南海的会议厅,开启了他们极为短暂的一次访华行程。
就在这场峰会召开前,欧盟驻华大使还放出狠话,称若中国不在30天内放开稀土出口,冯德莱恩将取消访问。可现实是,她不仅如约而至,还比原计划提前结束了访问。这场原本被欧方寄予厚望的中欧高层会晤,最终却成了一场没有成果的外交空转。
冯德莱恩讲话画面
冯德莱恩试图用“合作”包装压力,用“机制”换取让步,但她没想到,中国既不为白兰地买单,也不为稀土松口。她的算盘打得很响,却发现所有筹码都握在中国手中。
峰会现场,气氛并不轻松。中方划出的三条红线清晰而坚定:一是相互尊重制度差异,二是坚持合作的主基调,三是维护多边主义与公平规则。这不仅是对当前中欧关系的回应,更是对欧方“软硬兼施”策略的直接回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稀土问题成为本次峰会最敏感的焦点。过去几个月,欧盟多次炒作“去中国化”的稀土战略,甚至不惜跟随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替代资源。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无论是非洲、澳洲,还是北极圈,找矿计划不是成本过高,就是因环保政策陷入僵局。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离不开中国。
5月,中国出台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短短几周内,欧洲多家制造企业叫苦连天。汽车工厂被迫停工、电子元件供应链断裂、数十亿欧元的损失接踵而至。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制造业陷入困局,工人失业数据节节攀升。
冯德莱恩原本希望通过访问中国换来“绿色通道”,哪怕只是象征性的稀土供应承诺,也足以向国内企业交代。可在中方眼里,稀土是战略资源,不可能被当作外交筹码交换。
冯德莱恩原本希望通过访问中国换来“绿色通道”
与此同时,欧盟提出的“对等出口”要求更显得不合时宜。他们想用法国白兰地来换中国的稀土,听起来像是一场不对等到荒唐的交易。白兰地在中国市场严重滞销,大批法国酒庄倒闭、政府被迫出手救助,正是因为法国推动了对中国电动车的高关税。
就在冯德莱恩抵达中国前几周,中国商务部启动对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如果中国不进口法国优质白兰地,受损的将是中国消费者。”但事实是,中国消费者并不缺酒,缺的是对等尊重。
就在冯德莱恩抵达中国前几周,中国商务部启动对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
中欧之间的贸易结构本身就不对等。中国是欧盟最大商品来源国,而在出口商品上,欧盟却长期依赖中国市场。德国车企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法国白兰地40%的利润来自中国。
中方在峰会中没有激烈言辞,但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我们支持协商,但前提是平等互利。”这既是立场,也是底线。
在出口商品上,欧盟却长期依赖中国市场
冯德莱恩口中的“升级机制”,在中方看来只是形式上的协调机制。中方保留调节权、掌控出口节奏,既没有松绑稀土供应,也没有答应所谓“优先分配”。换句话说,这不是欧盟想要的成果,而是中方展现主导权的方式。
在峰会之外,欧盟的尴尬更加明显。7月12日,特朗普在美国公开威胁要对欧盟汽车征收30%关税,远高于欧盟此前设定的15%底线。美国这番“背后捅刀”,让欧盟意识到所谓“盟友”不过是白宫的工具。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称这是“牺牲德国工业利益”。宝马、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若中方反制,德国汽车产业将遭重创。这场内部撕裂让冯德莱恩的对华政策陷入孤立。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的语气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她不再高举“去风险”“制度对抗”的旗帜,反而多次强调“合作大于分歧”。她甚至表示,中欧加强经贸关系与美欧关系无关,这是在释放信号:欧盟不愿再做美中博弈中的牺牲品。
冯德莱恩甚至表示,中欧加强经贸关系与美欧关系无关
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会议中表现更为现实。他说:“地缘冲突不应成为中欧合作的障碍。”作为葡萄牙前总理,他背后是实打实的利益数据。中资帮助里斯本港吞吐量增长30%,中葡贸易额八年翻倍,让他清楚知道跟中国合作意味着什么。
冯德莱恩的发言虽多次强调“意义非凡”,但事实是,这场峰会除了达成一个模糊的出口机制,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中方不接受白兰地换稀土的荒唐逻辑,也不愿被道德绑架在俄乌问题上。
欧盟高调而来,低调而去。会议时间从原定两天缩短为一天,公开声明内容寥寥无几。中方通告中使用的“双方商定”措辞,也显示出此次访问的冷淡氛围。
外媒试图将峰会解读为“中国在缓和关系”,但细看细节,中方并未让步。包括稀土、白兰地、俄乌问题在内,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被牵着鼻子走。
冯德莱恩和王毅握手画面
欧盟想要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却忽视了自身早已不再是中国“唯一选择”。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日益紧密,中俄、中巴间的能源、农业、制造业合作不断深化。这些国家对中国的需求真实、务实,远非欧方那种带着傲慢的“要求式合作”可比。
冯德莱恩此次访华,表面上是一次“修复关系”的尝试,实则更像是一次被动应对内部压力的外交任务。她需要在国内企业、美国压力和中国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可惜,她选错了方式,也低估了中方立场的坚定。
面对欧盟的软硬兼施,中国展现出足够的耐心与智慧。既不回避合作,也不害怕分歧,更不会为了所谓“峰会成果”而损害自身利益。这就是大国外交的底气。
整场访问下来,欧盟没有换来稀土“通行证”,也没能让中方在白兰地上松口。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说:“这次会晤意义非凡。”但她或许更清楚,这种“意义”只是对欧盟战略误判的一次提醒。
冯德莱恩低估了中方立场的坚定
中方不急于达成“成果”,也不依赖任何单一市场。冯德莱恩想从中国带走“稀土钥匙”,最终却只能带回一纸模糊机制。这次外交之旅,她确实——白跑一趟。
中欧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但这场峰会已经清晰表明,谁才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中国不惧压力、不为威胁所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方的战略定力与自信将愈发重要。
信息来源:
[1]扬之:如果我们关心中欧关系,就不要问这个问题了 观察者网
[2]冯德莱恩将访华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