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宋泽滨
1970年5月1日,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7天之后的庆祝晚会上,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发射卫星代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中国航天人的自豪与骄傲,永远镌刻在了航天人的心底。55年弹指一挥间,老一代航天人培育的不朽精神,成为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宝贵财富和推动力量。
笔者根据当时的报道、当事人的回忆文章,梳理几年来寻访航天英模本人、他们的家人和战友同事的口述,还原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分享中国航天里程碑创造者的喜悦,以纪念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和毛泽东接见发射卫星代表55周年。
庆功大会
庆祝卫星上天的庆功大会,在卫星上天后的第2天就在发射基地开过了。参加发射试验的科技人员同基地官兵欢聚一堂,共同庆祝送卫星上天的壮举。而全国性的“庆典”则是在7天之后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联欢晚会上。这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同享发射卫星的成功喜悦。
1970年5月1日,是第80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毛泽东同首都人民一起欢庆劳动节。这天晚上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到处是载歌载舞的欢乐人群。天安门城楼这个中国政治生活的舞台,毛泽东同国外来宾和首都军民亲切会面,共度佳节。
报道突出了卫星上天这一重大事件。在谈到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国建设取得的成就后,报道说: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丰硕成果和抓革命、促生产的许多新成就,迎来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首都各界人士代表满怀胜利的喜悦,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庆祝胜利的节日。
观礼人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根据周恩来指示,卫星发射成功后,科研人员很快就计算出运行轨道及飞越第三世界国家上空的时间,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当广场四周的扬声器播出了卫星即要飞经天安门城楼的喜讯消息之后,人们随同蓦然奏响的《东方红》乐音抬望双眼,看到天幕上一颗闪耀着火红光芒的明星,由天安门城楼后方的天空向东南游动。据代表团中人员回忆,钱学森将卫星通过北京上空时间表抄在信封上,当天晚上他就按照那个时间,仰望天空寻找那颗卫星。
报道中卫星的出现反映了代表的共同心声:“今晚七时零五分,奏着《东方红》乐曲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再次经过首都的上空,为节日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辉。”
晚九时整,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庆祝晚会正式开始。城楼上下数十万人同唱《国际歌》,毛主席、周总理坐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和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一起观看焰火。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在这样一个政治舞台,毛泽东亲自接见发射卫星代表,无疑是对广大航天人的极大褒奖,也给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
默默无闻的航天人破例“出名”
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制、发射和协作配套的建设大军,有成千上万,而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接见的却只有二十几名。这些人代表的就是那一直默默无闻的千万航天大军,他们为了共和国的空天安全剑指苍穹,放飞卫星。
所谓的“出名”话题,是由周恩来的指示引出的。据王盛元回忆:“5月2日,国防科委领导同志召集我们座谈,并传达了周总理指示:‘发射卫星的消息公布后,放卫星的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外国驻京机构正千方百计收集这方面的情报,为了保密和避免外国记者的纠缠,请你们尽快离开北京,回到工作单位去、继续努力,把我国国防尖端事业搞上去,做出新贡献。’军委办事组的负责人还说:‘你们有的人名字上了报,要考虑改你们的名字。’”有人回忆说,由于家人看到报纸上公布的名单,后来还打来电话祝贺。
按照报道名单中“参加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作人员代表”顺序,共有19位航天人,卫星发射测控系统6人,卫星本体系统3人,卫星地面系统3人,运载火箭系统7人。
600人名单中还有一些代表,也和东方红卫星发射有直接的关系。如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支持卫星本体技术负责人孙家栋的研制计划。
此外,还有人实际登上了城楼观礼而没有出现在名单中。如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的领导者、为中国的卫星事业呕心沥血的聂荣臻元帅。有许许多多卫星工程的一线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无缘登上城楼享此殊荣,但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毛泽东接见发射卫星的代表
晚会活动的高潮是毛泽东接见发射卫星的代表。毛泽东对航天事业非常关注,亲自批准导弹靶场的建设选址和重要型号导弹的研制发射,曾参观过火箭、卫星模型和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多次接见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航天创业者。虽说毛泽东与航天人已有过多次接触,但这次却是毛泽东与航天团队几十位各系统人员的唯一一次亲密接触。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送卫星上天的航天英雄,最先听到那动人《东方红》乐曲的发射测控尖兵,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国际劳动节庆祝晚会的主角。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人群中,航天人群体的亮相,为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航天代表是一个有组织的特有团队。从参加观礼的竺可桢日记可知,其他观礼人士是自行前往。从老航天人的回忆中得知,航天代表则是有组织地行动。这些代表大多由发射基地现场赶到北京,部分直接由工作单位到招待所报到。国防科委参谋长组织了编队,指定发射基地测量部部长王盛元当队长,七机部任新民为副队长。正式开会前,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领导王秉璋、牛正中等人曾到驻地看望代表,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记者也前来采访,观礼时代表们集体乘车前往。
航天代表的座位经过精心安排。航天代表所在区域虽然未必是主宾席位和最突出的地方,但却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登上天安门的必经之处。当晚9时许,天安门城楼华灯齐放,在灿烂的光辉中,毛主席从电梯口走了出来,周恩来首先向毛泽东介绍这些代表:“主席,他们是放卫星的。”毛泽东高兴地与各位代表一一握手。10时30分晚会结束前,毛主席从正厅出来,挥手向代表们致意,同代表们握手告别,因故来晚了的刘福余赶上了第二次握手。周总理引领毛主席退席后,和代表们又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与代表合影。
毛泽东接见代表的照片编辑排版别有深意。报道中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我国各方面的负责同志和各国贵宾、各国使节见面,同他们亲切握手、交谈。”毛泽东和发射卫星代表握手的场景,被记者捕捉到,刊发在共有4幅照片的报纸图片版头条。
毛泽东的握手,对全体航天人来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握。这幅毛泽东接见发射卫星代表的握手照,已经写进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光荣史册上,定格在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辉煌画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