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ONE文艺生活
人类社会,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
有人花钱哄睡,有人花钱唠嗑。
最近,年轻人开始流行花钱跟陌生人抱一个,美其名曰“拼好抱”。
实操起来就是一个人出钱买另一个人的拥抱,按分钟计费。
这买卖在一夜之间直接被干成了红海,毫不让人意外。
冤有头债有主,“拼好抱”也有它的来处。
第一个在社交平台上发起“拼好抱”的,是一位快被毕设逼疯了的网友。
网友没啥不良嗜好,唯一能想到的解压方式就是找个男妈妈拥抱。
别的也不敢多想,只要能花50块钱跟对方抱上5分钟就知足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什么叫“男妈妈”?
一千个受众的眼里有一千个男妈妈。
有的人觉得有奶便是娘;
有的人更看重你骨子里是否温良。
如果你身高一米八,有一对傲人的胸肌,且温柔得体,那你就是个做男妈妈的好苗子。
对主动发起“拼好抱”的女孩们来说,男妈妈身上似乎有股春风化雨的魔力。
总觉得在他们怀里,自己不必再做现代社会的惊弓之鸟,也顾不上现实世界的纷纷扰扰。
与其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不如埋在胸肌里直到不能呼吸。
于是自认为符合条件的男妈妈们争先在各位甲方的评论区推销自己;
超刻意露出胸肌,恨不得附文“你怎么知道我体脂率17%”。
满屏都是胯骨轴子、肩膀头子,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点不把网友当外人。
看上去不光有容乃大,还有得是力气和手段。
但只发肌肉照还是太寡淡,有时候过于发达的体格会给人一种跨物种的疏离感。
悟性高的男妈妈们已经发现,“拼好抱”源于一种想象:
女孩们追求的是“虽然你我力量悬殊,但你的力量是为了服务于我”的安全感。
所以一张把女孩紧紧圈进怀里的卖家秀,指定要比一水儿健身打卡照让人心动。
男妈妈们的竞争有多激烈呢?
就这么说吧,稍微努力一点的同行,基本都能做到全市可飞、同IP巡回。
一路从二仙桥抱到成华大道,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什么过气艺人见面会。
拥抱可以说是所有脆弱人类的诱捕器。
我围观了几条帖子发现,想要靠“拼好抱”解压的不止是这些女孩们。
还有很多男性主动发帖,表示他们也想通过拥抱缓解压力。
女孩们会在体验过后发布“拼好抱”点评,供其他姐妹参考;
男妈妈们也会出来分享自己接单的心路历程。
比如就有人觉得,好人应该有好抱,可惜自己小时候从没被善待过;
所以现在想尽自己所能,给陌生人送去每小时22块的温暖。
当然,如果这钱你不想花,互联网上也有真正的慈善家。
有男妈妈许诺说只要自己答辩通过,就正式开启十次免费“拼好抱”的计划,回馈社会。
但最让我想不到的是,继“拼好抱”之后,竟然有不少人在线“拼好扇”;
并强调自己绝不讹人,绝不还手。
拥抱对他们来说已经无效,一个清脆响亮的耳瓜子才是最对症的良药。
甚至有人因为“拼好抱”和“拼好扇”的双重作用,出现了严重的分离焦虑。
不管是“拼好抱”还是“拼好扇”,都是属于21世纪的爱拼才会赢。
但咱们在这还是想提醒一句。
这种行为虽然不能说是什么伤风败俗的事儿,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比如被骚扰。
有女博主在网上看到了女孩们的解压需求后,发帖称自己可以无偿提供拥抱,也可以花时间陪对方做一件事。
但对象仅限女性。
结果来私信的都是不怀好意、污言秽语的男性。
我想大家已经看出了这其中的不对劲。
女性当然拥有支配身体的自由,以及取悦自己的权力。
在“拼好抱”的交易模式里,女性看上去是主动花钱购买服务的一方;
但这种交易毫无保障和监管可言,你必须自己承担未知的风险。
而对于接单的人来说,这只是性别红利的二次变现。
拼好抱为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呢?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曾认为:
“在这个时代,繁华可以被制造,但烦恼和孤独没有容身之处。
当代人的孤独感加剧,消费行为就会趋向于精准和个性化。”
也就是说,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消费需求。
而“拼好抱”的流行,显然就是孤独经济的具象化。
孤立无援的年轻人,一边渴求另一个人的体温,贪图拥抱时释放的那点儿多巴胺;
一边又坚持非必要不动心,因为建立亲密关系既复杂又麻烦。
情感需求一再被拆分,拥抱可以明码标价,接吻也能找到搭子。
人跟人之间互为客体,都把对方当成了可消费的商品。
越消费越孤独,越孤独越消费,连互相取暖的方式,都成为了一种景观。
“拼好抱”的受众里,有的是母单多年,从没谈过恋爱,非常迷恋拥抱带来的幸福感。
有的是渴望一段稳定、绝对信任的长期关系,把“拼好抱”当代餐。
大多数人并不享受孤独。
年轻人在KTV里唱的是“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但在现实里已经不愿再以身试爱。
就像加缪说的,只要还相爱,我们不说话也能互相理解。可是,人们并不总相爱。
因为爱情是自我意志的沉沦,是不顾一切的自我献祭;
也是破坏一切秩序的最大威胁。
在这个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活着的时代,爱情只能成为一个“长矛粘屎、戳谁谁死”的存在。
就算有人在恋爱,也不像恋爱,更像在表演恋爱。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很多情侣只是在进行角色扮演。
“他们很少完全展示真实的自我,只是像剧本人物一样谈恋爱,台词、人设、情节都经过了刻意包装。”
在谈过几段大同小异的感情后,年轻人开始对爱情祛魅,因为“恋爱也就那样”;
甚至让人滑向了更孤独的一端。
《孤独社会》里提到,在未来,人跟人之间会更恐惧深层次的链接,我们会进入一个孤独、断裂的时代。
爱情越发罕见,但情绪仍在泛滥。
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有像史铁生说的那样:
“我们无法谈论‘爱情’,我们以‘孤独’来谈论‘爱情’;
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祈祷孤独不会把我们推向爱情,祈祷爱情不会把我们推向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