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75公里赛道上的“飞跃”

本报记者 曹政

昨天,全球机器人行业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南海子公园到通明湖信息城的21.0975公里“半马”赛道上。20支赛队的人形机器人与跑步爱好者一起上演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金属关节的嗡鸣声与跑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相互交织,上演着技术和产业的“飞跃时刻”。

既是赛事也是测试

如同人类跑马拉松前需要长期锻炼,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也得努力备赛,为实现跑完21.0975公里的目标修炼内功、破解难题。

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马拉松是对其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也是对其可靠性、耐用性的一次综合测试。”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

赛道全程约21公里,涵盖了平地、上下坡等多种复杂路况,这些都是对机器人本体、感知、运控算法等的全方位考验,长距离还对续航能力提出挑战。

面对挑战,不同型号、性能的机器人选择迎难而上。“这是个机会,平时很难有这样一条路为机器人开放长距离测试。”昨天的赛场上,人形机器人“Orca”虽然没有跑完全程,但领队白兆洋依旧感觉收获满满。如果不是备战马拉松,团队很难注意到电机温度超过80℃就会进入保护状态、不工作了。这也是他即将破解的难题。

带领“行者二号”收获季军奖牌的李清都从上海而来。他是机器人行业里的“老将”。10年前,他研发的“行者一号”机器人持续行走了134.03公里,创造了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的世界纪录。“此后十年,我们又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解决了双足机器人的续航问题。”他说,此次参赛的“行者二号”可以实现6小时动态续航。

这次参赛,“行者二号”从结构到算法都进行了升级。比赛前夜,机器人突然出现机械故障,团队一直排查到开赛前,连觉都没睡就直奔赛场了。“虽然从开始准备到参赛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我们的机器人的确成长了。”“行者二号”领队甘文聪说。

其实,每台机器人都是在一个个难题的破解过程中日渐“茁壮”。

京产机器人包揽冠亚军

“冲线那一刻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时,它身旁一直有位身体健硕的领航员——贾宁,全程陪它跑下来。

贾宁身上装着信号发射器,“天工”跟在他后面奔跑。“天工”并没有像很多赛队一样使用遥控操作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更有挑战的“跟随奔跑”,也就是通过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机器人自主实时调整奔跑方向和速度。备赛过程中,他一直陪着“天工”一起训练,眼看着它跑得越来越好,“我为它夺冠感到高兴,这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步!”

“天工”诞生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3年,本市筹建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仅用4个月,“天工”就以“拟人奔跑”的姿态亮相了。后续这一年,它的本领越来越多,实现雪地等复杂地形快速通行、百级以上大高差台阶持续攀登。

另一家北京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研发的N2机器人组建了两支赛队,分别获得亚军和完赛奖。赛队里的工程师大多是年轻的“90后”“00后”,点子多、办法也多。“备赛的这一个月,大家都熬夜,每个人都不把问题拖到第二天才解决。”该公司算法工程师覃帮羽说。此前,这样的创新节奏让N2仅用时三周就“解锁”了连续空翻的高难度动作成为“网红”。

包揽冠亚军不是巧合。这场马拉松也是北京机器人产业的“阶段考”。“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多源信息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也推动机器人加速向高阶智能化跃迁,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迭代速度。”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跑”进百姓家仍需时日

跑上了马拉松赛道,能不能再跑进百姓家?

赛后,多个人形机器人赛队透露,目前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展示等领域,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入户干活还得再等等。“机器人跑步过程中还得换几次电池,因此电池续航能力需要增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说,下一步将迭代运动控制能力和上半身操作能力,真正让机器人能够走入生活,帮助人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是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工作。

当“天工Ultra”在路上备战马拉松的时候,最新一代的“天工2.0”已在研发冲刺的关键阶段。“天工2.0”除了拥有极强的运动能力,还具备自然交互、任务精准规划、双臂协同灵巧操作、多技能执行等能力,能广泛应用于制造、物流分拣、特种作业等多领域执行任务,甚至走进家庭。

李清都也瞄准了工业、养老等场景。“我们希望探索如何让机器人更高效地调整步态,适应不同地形、坡度、气候,最终推动产业化。”他说,实验室的技术突破需要产业化落地,这才能真正改变现实生活。

在早期投资人眼中,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也不成熟,缺少配套厂商。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说,现有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零部件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会存在发热、能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需要一体化关节、结构设计、算法适配等综合改进,“希望马拉松赛事可以促进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迭代。”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