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企在美申请“饺子外观”专利争议解析:中国人在美销售是否侵权?

近期,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在美国成功注册饺子外观专利(专利号:USD1045678S),引发舆论热议。该专利明确限定了饺子的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的半月形轮廓等特征,并附有毫米级3D建模图。此事件不仅涉及知识产权博弈,更折射出文化符号争夺的深层矛盾。以下从法律、实务与文化层面展开分析:

一、专利保护范围与侵权判定

地域性与时效性

该专利仅在美国境内有效(有效期至2040年),且仅针对“与专利设计高度相似”的饺子外观。在中国或其他国家销售不受影响。

核心侵权要素

需同时满足以下特征:

褶皱数量:14-16道顺时针螺旋排列;

几何形态:底部平坦、顶部呈半圆形隆起;

表面纹路:专利图显示双线纹理细节(部分版本提及13道纹路)。

侵权判定标准

美国采用“普通观察者测试”:若消费者难以区分被诉产品与专利设计的整体外观,则构成侵权。但传统手工饺子的褶皱数量、纹路随机性及非工业化造型,通常不符合专利的精确参数,实际侵权风险较低。

二、中国企业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风险场景:

在美销售工业化生产的速冻饺子,若机械压模完全复刻专利特征(如褶皱数、螺旋方向);

餐饮企业刻意模仿专利造型(如特定摆盘设计)。

应对措施:

设计规避

调整褶皱数至12或18道;

改用逆时针捏合手法或非对称造型;

保留手工制作痕迹,避免机械标准化外观。

法律反击

专利无效程序:提交东汉庖厨俑(四川博物院藏)、敦煌壁画等历史证据,证明该设计属公共领域。参考印度姜黄案经验,组合专利文献(如CJ在华包装专利)与社交媒体早期公开内容,挑战专利新颖性。

联合应诉:行业联盟分摊诉讼成本(美国单案诉讼约30-50万美元),发起单方复审(Ex Parte Reexamination)或双方复审(Inter Partes Review)。

防御布局

在国内申请“元宝形”“柳叶形”等传统造型专利,构建反制壁垒;

通过AI饺子机开发13/17道褶皱新品(2025年对美出口新增订单68%源于此类设计)。

三、专利背后的商业与文化博弈

CJ集团的战略意图

技术护城河:通过参数化设计将传统食品工业化,塑造“精密食品”高端形象,支撑必品阁(Bibigo)品牌溢价(在美售价为中国饺子3倍);

市场准入壁垒:利用美国高诉讼成本迫使中小企业合作或退出,配合VANK组织篡改文化词条,弱化饺子与中国关联。

中国的反制行动

非遗申报:碳14测年与2500年演化图谱论证饺子文化主权;

舆论战:TikTok话题播放超5亿次,Netflix纪录片揭露文化挪用;

标准制定:发布《中华传统面食外观标准》,明确褶皱浮动范围。

四、结论与建议

侵权风险有限:手工饺子因形态多样性天然规避专利特征,工业化产品可通过微调设计降低风险。

主动法律维权:收集历史与现有设计证据,推动专利无效程序,打破商业壁垒。

文化主权意识: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布局,防止传统文化符号被资本化重构。

此次事件警示:在全球化的知识产权战场,传统既是遗产,更需转化为战略资产。唯有技术、法律与文化多维出击,方能守护“饺子”背后的文明话语权。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